设为首页         

资讯内容 Content

ESC Asia 2020丨一项新型胸骨后血管外ICD预试验的长期随访
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,谢绝任何形式转载,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。

 编辑:国际循环网 时间:2020/12/15 15:36:34    加入收藏
 关键字:ICD 
  编者按:由欧洲心脏病学会、亚洲心脏病学会(PSC)和东盟心脏病学会(AFC)主办的第二届欧洲心脏病学会亚洲大会(ESC Asia)于2020年12月4~5日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。来自澳大利亚的E Kotschet报告了一项新型胸骨后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(ICD)预试验,其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该新型ICD在检测、治疗VT具有良好的潜能。

图片

 

 
  研究背景
  研究性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(EV-ICD)是一种具有除颤和起搏治疗功能的植入式除颤器,包括具有抗心动过速起搏(ATP)的潜在功能。
 
  研究目的
  通过12个月的随访,了解EV-ICD系统的慢性特征,包括除颤效能、起搏、感知、不良事件等。
 
  研究方法
  这项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4个中心开展的预试验(pilot study),是首个在人体进行的EV-ICD前瞻性试验。2018年7月至12月期间,纳入了ICD I或IIa类适应证的患者。在放射引导下,将除颤导线插入胸骨后间隙,并将装置放置在靠近左腋中线的位置。图1显示了植入后的EV- ICD。随访时间分别为出院前,植入后2周、4-6周、3个月,此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。

图片

图片

  图片 ▲图1. E Kotschet介绍称,EV-ICD的除颤阈值(DFT)更低、装置尺寸更小、使用寿命更长,并且可以在单个装置中调整节奏(抗心动过速起搏,ATP)

图片

 
  ▲图2. 该血管外ICD系统主要包括:除颤装置、导线、植入工具
  研究结果
  共纳入26例患者,21例接受EV-ICD植入术,无术中并发症。植入物除颤的中位能量为 15 J;平均R波振幅为 3.4 ± 2.0 mV;平均起搏捕捉阈值为 5.1 ± 2.0 V。21例植入患者中,17例在系统安装和植入测试成功后进入长期随访,14例继续随访,总随访时间>180个月。

图片

 
  ▲图3. 研究入组情况及基线特征
 
  在1例患者中发现多发性自发性室性心动过速(VT),在ATP不成功后自行终止或成功复律。1例患者因导联尖端移位而接受了不适当的电击,随后P波超负荷。由医生自行决定选择性慢性除颤试验,5例患者转化为40 J(设备最大能量)。三例患者因:1)、导联移位后不适当的电击,2)、反复的VT而未终止ATP,以及3)、除颤的慢性安全裕度不足而被选择性地移除了系统。

图片

 
  ▲图4. 急性除颤检测:19例患者中,有17例(89.5%)的除颤能量≤30J,中位除颤能量为15J,除颤能量15J、20J、30J、>30J的比例分别为58%、21%、10.5%、10.5%

图片

 
  ▲图5. 慢性vs植入除颤检测:6例患者中,有5例(83%)在慢性检测中以≤30 J的能量除颤

图片

 
  ▲图6. 感知:植入时、植入后6个月、12个月的R波振幅分别为3.4 ± 2.0 mV、3.5 ± 2.0 mV、4.4 ± 2.2 mV;室颤振幅为2.8 ± 1.7 mV

图片

 
  ▲图7. 起搏:20例患者中有19例(95%)成功急性起搏(≤10瓦),植入时、植入后6个月、12个月的起搏阈值分别为5.1 ± 2.0 瓦、5.8 ± 1.8 瓦、4.9 ± 1.5 瓦;1例患者发生了5次单形性室速

图片

 
  ▲图8. 不良事件:无术中并发症,所有患者的植入系统耐受性良好,12个月随访中一共有8例不良事件,其中1例不适当放电、1例慢性除颤的能量转为40J、1例ATP不耐受
 
  研究结论
  EV-ICD是一种新型的高压治疗平台。在12个月的随访中,该系统的慢性性能总体上保持稳定,并且该设备已经证明能够检测和治疗VT。
  参考文献:
  E Kotschet, et al. Chronic follow-up from the pilot study of a novel substernal extravascular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-defibrillator. ESC Asia 2020
 
注册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 发表评论需登陆

 
关于本站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站长邮箱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

国际循环 版权所有  2008-2021 icirculation.com  All Rights Reserved